今天帶了線材去新天新地
果然又是有壓縮的問題
常常說到壓縮這個字....但其實用文字來表達聲音實在很容易有誤解
其實我覺得玩音響的人(包括我)
都太容易掉入壓縮的陷阱
常常有的是....希望更清楚一些解析更好一些啊 ~~~的想法
之前提到過....當器材不足(其實器材幾乎都是不足即使是現在新天新地的聲音)
離真實的現場都還是有一段距離
試試看....不用太好的琴...去一般的樂器行....把琴鍵按下去就知道了
從指尖感受地的震動是到琴槌敲擊琴弦的回饋....然後到箱體的共鳴
那種通透與完整....有幾套系統能達到呢?
當聽到現場的聲音與音響重播的差距時....
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要清楚的重播
沒錯....清楚但不完整
去掉那些吃掉太多高低頻的器材
大部分的器材都對兩端做了潤飾
修整得漂亮的兩端可以補足器材在兩端失控或處理不好的問題
但截掉的結果就是音樂性的喪失
以上都是老生常談了
但在調音與選擇器材時的判斷談何容易
一扯到音樂性
牽扯到的問題是
原始的演奏是如何錄音室如何轉錄與後製到壓片是如何
這些都會影響到判斷
所以如同色長說的
正確的調音試聽片很重要
以我們熟悉的小牧神為例
首先
你把這片聽到熟到不能再熟(某些片段也可以啦 !!!)
然後開始想像它原本的樣子
注意!!不是更清楚的樣子....是最美的樣子
不要害怕把她想得太美
因為常有的情況是....他會美到你想像不到的程度
我用最美兩個字當然是很偷懶請自行腦補(提示是樂器的光澤亮度和奏感音樂的流動性速度感包圍感與韻味)
注意到了吧 ....全都是所謂"音樂性"的形容詞
說真的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根本沒有所謂的音響性這回事
其實一個做為回原現場的媒介
最好的音響性不就是還原現場的音樂性嗎?
簡單來說
只要調整的過程中讓音樂變得清楚但是不美就是有問題
這裡的美並不是因人而異的美
現場就是美的
這種美有它的權威性與公正性
而要分辨這種屬於現場的美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
又或者是多聽現場來鍛鍊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色長之前提到的一句話
「我抹去幾百個噪音,也許有800個吧。每當去掉一處噪音,我都要通過聆聽,來確認這樣做沒有影響到音樂。」~Ward Marston言
原文
http://blog.roodo.com/imp/archives/532765.html其實我認為
用這句話來概括正確的音響調整方式是再適合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