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到店裡,看到用紙箱罩住的DVD,遠遠看去還以為社長進了什麼新玩意。
當天聽的不多,且有其他的客人試聽一些我沒聽過的CD,所以我更專注於聆聽音樂,沒有仔細琢磨這樣的播放效果。
但就我個人的經驗,無論使用philips的三千元級DVD(2008年機)或SONY的平價通吃機BDP-S370,
聲音平面化以及聲音的毛噪感卻是共通(不同程度)、且顯而易見的問題。
我對「技術」方面實在不懂,但我猜測至少有三點是構成這缺陷的主因:
廉價的電源模組、高速而抖動的讀取機構、單薄易震動的機體(殼)。
我沒有DAC,所以不知道接上DAC後(如果接上的還是stsd的這種高級貨),聲音的進步程度有多少。
(類比輸出的效果一定會改善,但不知道事前就串入的數位雜訊以及抖動影響的聲音惡化能被抵銷多少)
我不是認為DVD方案不可行,但我認為這個實驗還要有很多技術方面的改進,才能使廉價DVD成為一個可靠的訊源。
在我的觀念裡,音響系統的頭跟尾是不能妥協的,於能力許可範圍內,應該在這兩環上釋放更多的預算。
我曾在自己的系統上更換CD player作比較,但那種差異是讓我覺得,即使擴大機換上opera等級的機器也無法彌補的缺失。
所以,我至今還能接受讓90勉力推小Q,卻在訊源上多花心思(更換、調整)。
STSD 寫:轉貼今天在MY HIEND針對數位播放的兩段發言。
2011-11-16, 01:40 PM 在MY HIEND
我認為CAT遠還沒有獲勝。
對於科技進步為音響聆聽方式所帶來的一切,我一直樂觀其成,是CAT也好、或許很快又會出現其他技術也罷,只要能帶來更好的聆聽品質,我對過程沒有任何立場。
昨天我的結論、或說結論的重點是,目前就我的經驗而言,我不認為CAT提供了起碼的音樂欣賞的品質。說白一點,我無法用CAT欣賞音樂。
我的DVD轉盤並不是特例、也沒有停產。
一部廉價DVD、不用加上DAC,其所提供的聲音,是完整的,但未必平衡。
而CAT的聲音,四平八穩,但不完整,這很致命,對我來說難以接受。
我無法接受音場很分明卻殘缺的聲音。
舉那張長笛來說,演奏家嘴唇與吹嘴間的互動、管壁與氣流的摩擦、管身的震動,所有聲響與空間的碰撞....
被簡化、壓縮化,對比明顯減弱,變得扁平呆版。
如果我們聽不見長笛的音品及音色的魅力,那麼長笛在空間的哪個位置對我們有何意義?
在聲音結構中缺了某些東西是我對CAT最困惑之處,其次是對比的弱化,我一直強調這是壓縮(如MP3)特徵。
PSYCHO說我的DVD有加料,我要說,沒有加料這回事。
音樂資訊有可能被扭曲、被改變平衡、被減損,就是不會多加上什麼。
在CAT上聽不見但DVD上卻確實存在、很容易能判斷出是自然存在的聲音,那就代表-
CAT一定讓什麼不見了。
為什麼、或如何發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確實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