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音樂院前身的社福機構背景,使它在一開始只收取法國子弟就讀。
在凱魯畢尼的院長任內,拒絕了李斯特的入學申請,否則今天李斯特的學派脈絡就不會這麼曖昧了。
來看李斯特,早在匈牙利故鄉時,他就以音樂神童的姿態獲得肯定,匈牙利公侯們提供獎學金讓他到維也納深造。
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而這個帝國的首都是維也納,一個奧匈帝國的小神童到首都深造,天經地義。
維也納樂派存不存在,存在,但請記得它並不是一個"德語或德國"的樂派。
李斯特在維也納的老師是徹爾尼,由於這位音樂家也跟隨過貝多芬,所以貝多芬-徹爾尼-李斯特的傳承就這麼想當然耳,比做一盤皮蛋豆腐還簡單。
事實上,就連貝多芬-徹爾尼這條線都不一定是成立的。不過這不是我現在的重點。
李斯特12歲時,徹爾尼告訴他:我已經把一切所能都教給你了,你應該到巴黎去,到巴黎音樂院去學習。
這就是李斯特申請入學巴黎音樂院的原因。
所有李斯特傳記都提到了這件事,然後說巴黎音樂院的凱魯畢尼院長拒絕了李斯特,並得出結論:
巴黎音樂院是封閉的,凱魯畢尼不識才,不識才的院長領導的學校也好不到哪裡,幸好李斯特沒有去念,不然他的天才一定會受損。
我不是在開玩笑喔,書上真的是這麼說的。
我已經解釋過巴黎音樂院拒絕李斯特的原因。
而在這之後,巴黎音樂院內部開始檢討,社會狀況已經不同於創立之初了,巴黎音樂院應該開始擔起歐洲音樂教育的重責。
不久,巴黎音樂院開放外國學生申請就讀。
所以,讓我們不要再去管前面那種無知的結論。
徹爾尼告訴李斯特:我已經把一切所能都教給你了,你應該到巴黎去,到巴黎音樂院去學習。
要知道徹爾尼何許人也,它是整個中歐與東歐鋼琴學派的始祖啊。
所以,各位怎麼看這件事?
這個問題又分成兩個部分-
一、巴黎音樂院的定位,這所學校對歐洲人的意義是什麼?
二、音樂教育的內容與內涵。
如果李斯特在十歲之前就能在匈牙利王侯前演奏並被激賞,他12歲與徹爾尼學完了他一切的本事。
徹爾尼為何建議李斯特申請入學巴黎音樂院?
另一個閃耀的天才,從列日出身征服了比利時的小法朗克,以幾乎同樣的模式進行他的音樂學習歷程。
只是他順利的進入巴黎音樂院就讀,這時的巴黎音樂院已經對全歐洲開放了。
那麼,相同的問題,法朗克為何還要進入巴黎音樂院呢?
再講個活生生的例子。
請看Tedi Papavrami九歲時在法國電視台演奏帕格尼尼協奏曲的節目錄影-
許多職業演奏家也未必至此。
之後他被推薦到巴黎音樂院就讀,他要讀什麼?他還需要學什麼?
我曾經問過這個題目,對吧?
我先講一下李斯特被巴黎音樂院拒絕之後的事。
他的父親聘請當時巴黎音樂院的兩位教授私下為李斯特上課。
所以只是有無學籍的差異。李斯特仍可以被視為具有巴黎音樂院背景的音樂家。
匈牙利-維也納-巴黎音樂院,所以李斯特是什麼派?
是否我們不該隨便用派來簡化李斯特的藝術?
我們不該用派來簡化所有音樂家,我們不該試圖簡化音樂的所有部分以求讓我們容易理解。
如果沒有更好的方式,我們就該近一步去思索樂派或學派的格局與內涵。
我換個方式問我的問題。
大家小學就學會了認字與寫字,那我們讀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幹什麼?
這個問題應該不難回答,但也不是這麼好回答,對吧?
看完一篇好文章,不受任何感動,沒有任何來自內容或文字結構上的趣味。
只淡淡的說了:裡頭有四、五個錯字。
那是小學生的程度。
而我要怎麼跟小學生解釋,那是古字、別字,是文本的差異,是有意識的文字捉弄,或是,寫錯字難免,詞不達意更糟,諸如此類呢?
文章的深意他又不懂,對他來說,懂的只有-和他所學不同的-錯字。
知道嗎?音樂教育如果只是在教-在正確的時間按到樂器正確位置的方法。高等音樂教育如果只是-在正確時間按到樂器正確位置方法的進階版。
李斯特在匈牙利當他的小天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