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3-31, 10:19

2025/03/31
不到8分鐘,四樂章協奏曲


圖檔
廠牌:IndesensCalliope / 編號:IC060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午安。
如果以剪輯試聽檔這件事來看,
這張晚安曲是有史以來最容易做的。
每首曲子都約在1分鐘到1分半鐘,
根本不用剪,只需要壓縮降低檔案大小。
在訂貨時,聽到了這張的部分試聽,毫不猶豫的進了。
當時也沒注意到這些曲子都是晚近被找到的手稿,
有些曲子是首度錄音(2022年錄,2023年也有其他廠家錄音)。
Giuseppe Torelli(1658~1709),在音樂史上,
被認為是獨奏協奏曲、合奏協奏曲的先鋒。
來自義大利波隆納的Torelli,等於是為維瓦第、巴哈開了扇門。
這張專輯裡,收錄了Torelli的雙小提琴、三重奏奏鳴曲、
還有協奏曲、兩把小提琴與連續低音的交響曲。
看起來是四種類型的音樂,但除了雙小提琴曲外,
其他三種類型的曲子,不易分辨協奏曲、交響曲。
同時,這些曲子都相當簡短,但簡短不代表簡單,
其聲響是豐富的。
試聽一是雙小提琴曲,
試聽二則是兩把小提琴與連續低音的三重奏,
試聽三則是協奏曲。
因為樂器配置幾乎一樣,所以,
試聽二與三的曲類差別,可能是不易區隔的。
但無妨。
這些曲子好聽、美麗豐富。

IC唱片,其實對於巴洛克時期音樂,有用力。
這已是Torelli的第二張作品錄音。
同時,在其中演奏大鍵琴的Vincent Bernhardt,
也錄完了兩冊巴哈《平均律》,還有布蘭登堡協奏曲等曲目。
而在這張Torelli的錄音裡,小提琴是華裔小提琴家江瑞瑩。
會再介紹她的演奏。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55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4-01, 11:27

2025/04/01
隨便聽聽,摸不著舒曼的浪漫


圖檔
廠牌:KLARTHE / 編號:KLA182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午安。
你一定同意「舒曼是浪漫派」。
但舒曼的浪漫,容易體會嗎?
你能想到哪些舒曼的曲子,一聽就是很有感覺的?
對我而言,舒曼的曲子的浪漫,
需要讓音樂在身體流轉幾個周天,才能體會。
隨便聽聽,只會覺得無聊。
晚安曲的這張舒曼女聲合唱,也是一樣。
舒曼的歌曲大約有兩百多首(驚訝嗎?),
而單單在1840年,他就寫了138首。(瘋狂吧?)
這些歌曲都有著濃厚、直接的情感表白。
像是這首Op.29裡的第二首——

「我花園裏的康乃馨,他們緋紅的芯蕊,
現在一定都枯萎——因為你在遠方。

壁爐裏的火焰,我是如此愛觀看,
他們卻變成灰燼——因為你在遠方。

世界變乏味,花也不開花迎接我,

我的心早已死——因為你在遠方。」

對愛人的思念,對愛人的表白,雖然用比喻,
但都直接指向對方,甚至表露出自己會心死。
然而,加上音樂後,這個原本多彩的浪漫,
彷彿被洗成黑白照片般,含蓄了,卻更耐看。

這不是一張,聽個幾分鐘就能喜歡的片子。
但卻是舒曼歌曲裡,少有的合唱曲目。
收錄了Op.29、Op.114,還有兩部各6首的浪漫曲。
其中的Op.29,舒曼寫了三首,前兩首為女聲合唱,
第三首為四部混聲,所以這張專輯也就沒收錄(挺個性的!)。
合唱曲就像是個小花園,
唱不好,聽來就像是雜草叢生地,花兒都被淹沒了。
唱得好,可以是一種花同時開,也可以是各花各開各自艷。
我賭了個數字(浪漫吧),進了這張片子——
我想總有人要聽聽舒曼的合唱曲吧。
試聽一是Op.29的第一首;
試聽二來自Op.114第一首;
試聽三則是第二部浪漫曲的的第一首。

世界變乏味,花也不開花迎接我,

我的心早已死——因為你在遠方。
浪漫就在:心沒死,世界也沒變乏味——
只是要等你回來。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55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Re: 2024/06/11 - 新的晚安!新天新地No.4

文章STSD » 2025-04-02, 10:32

2025/04/02
22歲、32歲、25歲


圖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85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午安。
22歲、32歲、25歲。
這是晚安曲的三首大提琴奏鳴曲的寫作年紀。
第一首克哈斯作品。
如果不是以前Timpani計畫性地出版克哈斯作品,
應該少有機會聽到他22歲(1901年)時,身為法國海軍軍官的創作。
儘管年輕,但曲子中,展現了對形式與質地的掌握。
第二首,來自Pierre-Octave Ferroud(1900~1936)。
他是羅帕茲的學生,後來又跟隨史密特,也受史特拉汶斯基的影響。
36歲死於車禍,這首作品寫於32歲,瀰漫著與眾不同的氛圍。
令人想像1932年的法國,如何有著這樣的作曲家。
其實,他的作品不少,在有些音樂會上,也會聽到。
第三首,應該是最不為人知:Marcelle Soulage(1894~1970)。
她是娜迪雅・布蘭潔的學生,後來也在巴黎音樂院教書。
這首F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令人難以想像創作時僅25歲,
曲子有種創造性的感受,感覺大於創作年紀。

她另有一首小提琴奏鳴曲,個人覺得也相當好聽。

這張專輯名為「看不見」。
其意思,應該不是這些曲子在時光中流失了看不見。
而是,在這些曲子裡,看不見時光的刻痕,
因為這些音符足以跨越時空,永遠存在。
雖然寫於22歲、32歲、25歲⋯⋯


法國大提琴家Astrig Siranossian在ALPHA的其他錄音,如列於下——
圖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635




圖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764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唱片封面,來自匈牙利國立美術館的收藏。
匈牙利畫家Jozsef Rippl-Ronai(1861~1927)的作品:女人與鳥籠。
試聽一是聖桑的《參孫與達莉拉》裡的〈狂歡舞會〉,
充滿中東的異國情調。
關於異國情調的作品,聖桑另有一齣歌劇《黃衣公主》,
則有著日本味道。
試聽二是聖桑的第一號交響曲,最末樂章。
彷彿藏了貝多芬的號角般,但一轉瞬,
聖桑的旋律緊接而來。
試聽三是37歲時寫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
雖是三段式,但基本上與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一樣,不間斷。
可以看成是一個長段落的協奏曲。




圖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880
 
頭像
STSD
系統管理員
 
文章: 3255
註冊時間: 2009-12-01, 22:20

上一頁

回到 新發行-新到貨-新話題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