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預計2/25會到貨的ALPHA補貨。
明天繼續公布新發行的ALPHA新品項。
這次補貨,發現有些片子已經絕版了。
雖然歐洲的串流市場成長,但CD市場竟也有反轉趨勢。
當然,也可以說製造商將低生產量有關,
但是像Olga這位鋼琴家的莫札特作品,竟然很快就絕版,
市場變化,大出意料之外。
***********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90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83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四
這雙鋼琴組的前兩張錄音曾讓人印象深刻。
新的發行,封面是復古風的粉紅配綠色。
把唱片翻過來才知道,哇!有料的——
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這錄音很多啊。
但為何是一個雙鋼琴組錄製這個曲目?
B小調奏鳴曲是李斯特1853年的出版作品,是寫給一架鋼琴的。
這個李斯特的B小調雙鋼琴版,來自聖桑之手。
因為這曲子難度高,不易演奏,聖桑改編成了雙鋼琴版。
企圖以雙鋼琴來達成曲中的艱難之處。
聖桑在1914年與另一位鋼琴家首演了這個版。
當時李斯特雖已過世,但礙於版權,始終無法出版雙鋼琴版曲譜。
2004年,這個雙鋼琴版的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譜才正式出版。
兩架鋼琴聯手下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讓人覺得「多了很多東西」般,
彷彿更龐大、更複雜,但其實,卻讓這個曲子更容易聽。
李斯特的B小調寫於《但丁交響曲》《浮士德交響曲》同一時期,
曲中的光明與黑暗,被轉為兩架鋼琴鍵盤的對話與鬥爭。
這部偉大作品的雙鋼琴版,執得放上兩段試聽檔來誘惑樂友。
另外,這張片子裡還有其他愛動手動腳的音樂家改編的雙鋼琴作品——
法雅的《愛情魔法師》(試聽三)、杜卡斯的《巫師學徒》,
還有妖魔鬼怪的莫索斯基《荒山之夜》(試聽四)。
所以,這張唱片的標題為「巫師」。
也很推薦這張雙鋼琴裡的杜卡斯作品,包留一點神秘,不放試聽檔。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38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Les Boys / Duo Jatekok雙鋼琴
這是Duo Jatekok雙鋼琴組在ALPHA的第一張錄音。
Les Boys指的是50年前浦朗克見到的美國一對雙鋼琴音樂家:
Arthur Gold(1917~1990)與Robert Fizdale(1920~1995)。
這個鋼琴二人組在戰後享有盛譽。
浦朗克、米堯、巴伯、Luciano Berio、John Cage都曾為他們寫曲。
他們的綽號是「男孩」,除了演出受到讚賞外,
他們的「生活樂趣」也備受注意。
「男孩」的生活樂趣是烹飪,並跨足書籍出版與電視節目。
封面上的「男孩」在這張唱片上,是個致敬,
代表雙鋼琴的曲目與演奏。
曲目上,除了浦朗克的雙鋼琴奏鳴曲(不是協奏曲)、哀歌外,
還有爵士樂傳奇人物、美國鋼琴家Dave Brubeck的《Points》,
以及當代作曲家Baptiste Trotignon的作品。
曲目都是罕見的雙鋼琴曲,非常特別。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81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78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這是一張17~18世紀法國女性作品的錄音。
封面的標題可以說是:註定要成為音樂家?
專輯裡選了Élisabeth Jacquet de La Guerre(1665~1729)的作品。
她是這張專輯裡名氣較大的一位,家裡是大鍵琴製造商,
曾到路易14的皇宮演出,後來還擔任宮廷樂手。
另外,還有Mlle Duval(生於1718年左右),
她是第二個在巴黎歌劇院發表作品的女性,
有著頗受歡迎的芭蕾舞劇《Les Génies》。
還有Élisabeth-Louise Pellecier,她與作曲家結婚後,
便以丈夫Papavoine的名字為她的作品簽名——
因為這樣做更容易獲得注目。
十位法國女性作曲家,你可能一個也不認識,
即便是最有名氣的第一位,我們也不熟悉。
更何況其他的?但他們就是會成為音樂家——
不管他們是什麼身分或成分。
這是由巴洛克小提琴家Sophie de Bardonnèche,
與大鍵琴家Justin Taylor、維奧爾琴家Lucile Boulanger合作的錄音。
Bardonnèche,原就是Le Consort合奏團的一員。
這個年輕的合奏團,組成是兩位小提琴手、一位大提琴與大鍵琴。
注意到他們是因為負責大鍵琴的Justin Taylor的錄音。
後來,他們連續兩張錄音與次女高音Eva Zaick合作,
讓人非常驚艷。(當然,Zaick超迷人的)
Le Consort專注於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很有想法與熱情。
這回,ALPHA以已經成名的Justin Taylor(大鍵琴),
再找來在ALPHA頗有名氣的Lucile Boulanger(維奧爾琴),
一起搭配Bardonnèche,是有那麼點「拱」的意味。
但,曲目上,試絕對少見的(應該說沒見過的)。
但在這個時代的小提琴室內樂作品,
即便是女性作曲家,
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義大利風格在當時的影響。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75(3CD)
李斯特/巡禮之年
這套是前陣子的搶手片。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72
上回沒買到的,動作請快。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57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36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24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四
法國的四大四手聯彈曲目指的是:
比才《兒童遊戲》,德布西《小組曲》,
佛瑞《朵莉組曲》,拉威爾《鵝媽媽組曲》
這些曲目,大家可能都很熟了,但被擺在一起後,
你會發現,多是與「兒童」「年輕」有關。
比才作品,標題就很清楚。
佛瑞的《朵莉組曲》也是寫給小女生的,
《鵝媽媽組曲》也是因畫家好友女兒緣故,
而想創作一部童話個性的四手聯彈。
至於德布西的《小組曲》,大家熟悉的可能是管弦樂版,
但那是別的作曲家由原來的四手聯彈鋼琴曲改編成的。
而這組《小組曲》四手聯彈,
並不像德布西寫給女兒周周(ChouChou),
反而《兒童的角落》才是寫給女兒的。
這首《小組曲》呈現的卻比較像是他自己年輕的夢想。
或是些給年輕時單純、純粹的自己。
有趣的是,這張片子裡的演奏,
我最愛的就是德布西這組的第一首(試聽一)(在小舟上)。
另外,比才的那組作品,也相當好聽,
所以,放了兩組試聽檔(試聽二、三)
試聽四則是《鵝媽媽組曲》第三段。
這張唱片製作認真,
除了四個名作外,他們還附上了第五個——
法國作曲家Louis Aubert的四手聯彈,
一樣也是為小孩而寫,1930年的作品。
四手聯彈,法國五大作品都齊了。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19 / 試聽一 / 試聽二
台灣流行歌手辛曉琪,曾因一首《領悟》,瞬間翻盤。
關於愛情的「領悟」歌曲,其實都很好聽。
晚安曲,就是這首柯克蘭的《領悟》(要翻成覺悟、頓悟也行)。
都是在愛情裡,明白了對方,然後有領悟,有的還能解脫⋯⋯
Piau小姐,在上一張ALPHA727,
以管弦樂團搭配德國藝術歌曲的選曲後,
再錄製了這張稱為「反映」「對照」的錄音——
以管弦團搭配法國藝術歌曲,這是她在ALPHA的第14張作品。
選的曲目,從白遼士開始,杜巴克、柯克蘭、拉威爾,
還有很特別的布列頓。
布列頓不是英國作曲家嗎?怎麼會放在這兒?
選曲是管弦樂搭配法國藝術歌曲,
布列頓這位英國人,卻也寫了法文藝術歌曲,所以入列。
杜巴克、拉威爾的歌曲,就不用多介紹,
反而是柯克蘭,這裡收錄了三首。
試聽一是柯克蘭作品第17號三首歌曲裡的第三首。
這種歌曲很適合Piau小姐的聲線。
另一段試聽是白遼士的歌曲(試聽二)。
我覺得,搭配管弦樂的法國歌曲,的確要從白遼士開始唱起,
聽聽試聽二,那種配器與色彩,
真的是跨在變遷之間的帶路人。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14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三
這張佛瑞《安魂曲》是指揮Herve Niquet,
與樂團Le Concert Spirituel的新錄音,
我們現在聽到的佛瑞《安魂曲》,除了改編其他樂器外(例如管風琴),
大多是1901年7月,佛瑞《安魂曲》第三版——
這是經過更動給大編制管絃樂團的版本。
最早的1888年版本,只有5個樂章,且沒有使用小提琴與木管。
1893年,佛瑞更改了他的《安魂曲》為第二版,
多了現在可聽到的第二樂段〈奉獻經〉與第六樂段〈救贖我〉。
並加入了法國號、小號、長號等樂器。
而1901大編制版,則是應要求(需求)而出版。
而我們習慣的佛瑞《安魂曲》應該也多是這個版。
或許,1893年版才是佛瑞心中《安魂曲》的模樣。
過去以佛瑞1893年版錄音的《安魂曲》,多會特別註明版本。
而Herve Niquet這個錄音版本,使用1893年版,卻未特別標明。
但初聽就會有些不同的感覺,例如:人聲編制比樂器多。
另外,除了我們熟悉的7段音樂外,
一樣沒有小提琴,只有中、大提琴與低音提琴。
一樣沒有木管,只有法國號。
這樣的編制,聽起來具有一種親密感,與人很接近,也很輕鬆。
尤其法國號在其中的運用,有種隨風飄至天堂的感覺。
試聽一是第5段〈羔羊經〉、試聽二是第6段〈救贖我〉。
片子裡另有古諾的《克羅維斯彌撒 Messe de Clovis》。
若說佛瑞的《安魂曲》是法國神聖音樂的紀念碑(就是名曲意思),
那麼古諾的這受彌撒就是個鮮為人知的作品。
這是古諾晚年的作品,作為對克洛維斯的致敬,
克洛維斯和聖女貞德一樣,
是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敗戰法國裡的標誌性人物。
雖是古諾晚年作品,但反而給人一種回歸葛利果聖歌的純潔印象。
除了這兩首外神聖作品外,
還有兩首少見的——
Louis Aubert(1877~1968)為女高音、小提琴、豎琴、
管風琴和合唱團創作的《O salutaris》,
及卡普雷(André Caplet,1878~1925)為小提琴和管風琴寫的《L’Adagio》。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011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 試聽四
試聽一:普賽爾作品
試聽二、四:愛樂樂團夫人作品
試聽三:Nicola Matteis作品
封面標題是Philarmonica,這是個人名,
前頭還有個Mrs.,也就是Philarmonica夫人。
但真實意思應是:愛樂樂團夫人,所以是假名。
在1715年的倫敦,有些小提琴作品,便以這個名字發表。
當時,讓許多人驚艷這樣的作品,
雖然知道這是位Lady,但從1715年至今,
依舊不知道真實身分。
17世紀下半葉,隨著許多外國音樂家的到來,
以及劇院和音樂廳的激增,倫敦進入了藝術的黃金時代。
義大利音樂家Nicola Matteis在1660年左右來到倫敦,
造成倫敦音樂界的轟動者。
那時候,普賽爾(Purcell)還只是個孩子,
雖然文獻上,沒有他們見面的記錄,
但普賽爾應該很熟悉Matteis的作品,
所以,後來也有些相似的作品。
Matteis在英國影響的不只是普賽爾,
也對當時的倫敦樂界包帶來新風潮。
而這風潮一路延續,到了1715年還有「愛樂樂團夫人」作品。
在這張專輯裡,便收錄了Matteis、普賽爾與「愛樂樂團夫人」的作品。
在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義大利Corelli的影響。
300年前,假名之作,卻美的不像話。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886 / 試聽一 / 試聽二
Dutilleux的這首作品,過去在AEON有過錄音,
樂團是列日愛樂,大提琴家則是寇杯先生(Marc Coppey)。
這首曲子〈相隔如此遙遠〉(Tout un monde lointain),
是Dutilleux較常被演出的曲子。
或許是因為大提琴家Mstislav Rostropovich委託創作(1970)之故。
而ALPHA這個新錄音版,
是由2017年伊莉莎白女王大賽大提琴冠軍Victor Julien-Laferrière擔綱。
這是個很精彩的演奏,雖然對這曲子有興趣的人應該不多,
不過,Krotenberg與Tutilleux作品的音樂濃度,是一等一的強烈,
而這也是法國德布西、拉威爾一路下來的音樂走向。
對聲音的想像,已經變了,不是嗎?
除了Tutilleux的作品外,
這張錄音還收錄了另一位法國當代作曲家Pascal Dusapin的作品。

廠牌:ALPHA 編號:ALPHA835 / 試聽一 / 試聽二
這應該是Bruno Cocset第一次錄貝多芬。
他在ALPHA的巴哈大提琴無伴奏,我覺得是必收品。
柔軟綿密又厚實的琴音,聽到的是情感,而不只是琴弦摩擦。
這是以仿製18世紀大提琴、及古鋼琴的演奏。
現代容易聽到的是大提琴與現代鋼琴的錄音。
這個古鋼琴不大,發聲量也相對鋼琴小很多。
大提琴在低把位時的音量,都會讓人覺得提琴大過於古鋼琴。
也因此,兩件樂器的平衡,更顯得重要。
試聽檔,並不好處理,因為貝多芬作品,音符間好像都黏了強力膠,
總有種讓人切不斷、切不下去的感覺,很難從中間抓段落。
所以只能乖乖地從樂曲開頭做試聽檔。
這只是Cocset貝多芬的Vol.1,還會有Vol.2。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727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Sandre Piau的聲音氣質非常高貴。
有時候,我都懷疑那些被放在封面上的照片,
實在配不上那個聲音。
在ALPHA、在凡爾賽宮的一些演出來,
很容易找到飄小姐的聲音。
她聲音的特色,除了氣質外,就像試聽二裡,俄國Zemlinsky的歌曲,
猶如冰上芭蕾般,聲音往上拋時,就像身體躍向空中轉圈,
然後,優美的落地。
這張飄小姐的新作,唱的都是19、20世紀作曲家作品。
但主要是貝爾格與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
法國聲樂家唱的理查史特勞斯——
試聽一是理查史特勞斯的〈Morgen!〉。
試聽三是理查史特勞斯的〈薄暮時分〉。
在這樣歌聲裡,飄小姐讚美了生命的色彩,
她沒有給我理查史特勞斯82歲時,對餘命的珍惜,
她給我更多不虛此生的力量。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201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貝多芬/C小調32段變奏曲、奏鳴曲No.19、No.20、普羅米修斯變奏曲
這是十年前發行的片子,
這張ALPHA201,是Olga Pashchenko的另一個「第一張」。
她在FUGA LIBERA發行第一張後,很快就轉到ALPHA。
所以裡面選用的照片,其實還是FUGA LIBERA那次的照片。
這之後,她便留在ALPHA唱片。
編號ALPHA201是很早年的ALPHA發行,
應該還是老一輩的ALPHA錄音師的操刀。
所以,整張貝多芬帶出了以前ALPHA古樂品牌呈現的深度。
這是我私下認定的Olga「第一張」,
FUGA LIBERA發行的第一張算是「前奏」吧!
在這張貝多芬之後,隔兩年又錄了一張貝多芬。
分別是奏鳴曲21、23、26。
這張應是Olga銷售最好的一張,因為很快絕版。
在之後就是杜賽克、莫札特,及下週會到貨的孟德爾頌。
中間則穿插了一張與長笛、兩張與人聲的合作。
三張合作的錄音,選曲與演奏都相當精彩。
尤其喜歡與男中音合作的「給遠方情人」(Vanitas ALPHA646)。
這張貝多芬,很刻意以變奏曲開始,變奏曲結束。
十年後,回過頭再聽一次Olga的貝多芬變奏曲,
突然覺得那張FUGA LIBERA封面上的可愛女生,
不就是在追求bling-bling、時髦或追星的年紀嗎?
怎麼可能彈出這種深度呢?完全對不上。
試聽一是這張片子的壓軸,長達25分鐘的普羅米修斯變奏曲,
總共有15段變奏,從第一個主題慢慢聽下去,
很享受的25分鐘時光。
所以,試聽二,又放了這首變奏曲的尾巴。
試聽三則是C小調的32個變奏曲,中間的一個變奏。

廠牌:ALPHA / 編號:ALPHA162 / 試聽一 / 試聽二 / 試聽三
用了一張貢多拉在威尼斯水面上的油畫當封面,
筆觸略粗,簡而有力。
2008年法國鋼琴家Delphine Bardin的錄音,當年30多歲。
早年新天新地的樂友,可能是因為有了海席克的版本,
而較少人討論到這位鋼琴家。
相對於Collard是隆・堤伯大賽的得主,
Bardin女士當年則是拿到了勒菲碧獎學金,一路過來。
聽聽試聽檔,女性鋼琴家的細膩的確是處理這曲子的一個優勢。
她沒有Collard的華麗,但一筆一畫娓娓道來,
清澈卻有重量,明亮但有穿透的深度。
她用了比Collard更長的時間來表達《船歌》。
這是個與Collards迴異的版本,提供參考。
但試聽檔與前面Collard完全是不同曲目,請留意。
這位現年50歲的lady,後來轉向室內樂三重奏,
在TRITON也有錄音發行,曾引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