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更新電容清單已是 2018 的文,而清單之源是初改位置之一 的 CM804,也為 2016 路線轉換的起點。 這些年因不同外務,測到一定數量後的疲乏,或轉移嘗試項目等..,斷續了數次,就僅是一個 位置!! 對,就僅是一個位置,在某測試疲乏期,自我納悶呢~ 為何僅一個位置就有這麼多變化? 麻煩與難選擇?
那時已測試逾 50 種不同的電容,也仍未全部更新出來,那大概是 2019 年吧! 之後先選用一型號暫替,就停止了電容測試。
時至今日可再更新些零件資訊~ 即三星原廠選的電解電容,大多是韓國自家產品這事。收集網上資訊比對後,才發現韓國有幾大電容廠都在世界上鋪貨,只是很少被國內討論或被相關廠商採用。 其中三家 Samyoung,Samwha 與 Daewoo,前兩家手邊實驗中的板上有,第三家似在碰觸過的產品裡出現過。
電容清單紀錄替換料的位置 CM804,使用的即是 Samwha 舊系列 RG 50V 47uF。
再來另一零件的廠商溯源,則是意外驚喜!! 初改的零件有四,其中兩顆為 X2 電容(CX801S,CX802S),就是那兩顆白色小方塊。 忘記哪次找零件資料時,無意間瞄到淘寶眾多圖示中的一角..,SIC-SAFCO!! 有點眼熟呀!
再針對此資訊搜尋與確認,果然是那 SIC-SAFCO,兩顆白色 X2 電容竟是法商 SIC-SAFCO 的產品。 不清楚三星選料流程,但在數款三星產品裡都能看見它的蹤跡,似反映著為三星常用的廠商。 少聽過的零件廠商(3C 產品用),同規格零件少,獨具慧眼的選擇? 此發現耐人尋味呢!
真是有趣又意外的巧合與驚喜!!
回到 CM804 還引出了什麼? 2014 因確認 E5300 使用 220V 的好處後,就保持用 220V。 開始測試電容不久,再發現另一燙手熱點,原猜想可能是實驗的附帶影響,未特別處理它。
直至手邊第一片主電路板陣亡(2016-10)!! 是否該花精神檢視與處理潛在風險了?
熱,熱,熱~~,元件工作溫度維持多少度才能更長壽? 以之前主晶片為例,手觸若會燙! 我覺得就該注意散熱。 這次的熱點也有同樣情況,糟的是其並無散熱片!! 回溯那無聊、好奇的一碰,該元件表面燙到不宜久觸!! 此例前未遇這類元件運作時能發出這等熱度!!
發現此狀況後不久,無意間把另一台準備實驗的 E53 用 110V 做交叉比對。 習慣性確認一下熱點是否同樣燙手? 居然只感微溫!!! 不信邪,播放 CD 超過半小時後再摸..,仍維持微溫!! 有趣了! 為什麼這台是微溫? 比對電源板零件,沒多大差異,有些 DIY 微調,應不至影響工作溫度。
那還有什麼可能點? 再想想不同處,難道是 110/220V 這點?
抱著疑問切換成 220V..,CD 播放沒多久一觸,同樣燙手的溫度再現!! 燙手竟源於使用 220V,運作條件帶來的影響真大!! 而這熱點在哪兒?
它就是 ICM801 Infineon ICE3BR1765JZ
2016 這發現很重要,其重要性卻隔了頗久才被再次驗證。
2019 年停止測試電容後,又再轉移心力去探索其他項目,直到 2020 一月 COVID-19 全球爆發!!! 全世界生活型態都出現重大轉變,既身在其中也旁觀著種種變化。 看著國內外機場空蕩到畢生所未見,各先進國家輕視,繼而被重擊且曝露其脆弱。
訝異於 2020 年的心好像..,有種出世感!!
在風雨動盪中繼續探索到一個階段,也因機緣入手了 Micromega 的產品,且是佛心價的 220V 版。 幾項因素交織下,再次回到修改停滯的 E53,但再出發的突破點是 二極體!!
對測電容感疲乏並停滯,再出發便思考找個不同的零件嘗試看看,能否察覺出變化? 二極體在有限經驗裡,有些基本認知,曾用在 DIY 組裝品內,此後少有運用機會。 對這零件看過些網路討論,對它能否產生聽覺上的影響? 或覺得可能,可同樣存疑,且無相關感受體驗。
像初改四零件的延續,這次成了 E5300 修改旅程中重要的突破點!!
實驗選在 AC 轉 DC 的重點區域 橋式整流 那四顆整流二極體,DM801~804。 拆卸過程裡,三星在焊點反折整流二極體的腳,不小心讓焊點銅箔部分剝落..囧,才把四顆整流二極體全拆下。
原本的零件是 SHS 1N4007 1000V 1A,替換選的是 Fairchild 2KBP06M 600V 2A。
選用原因一是未用過這種四顆做一起的橋式整流元件,二是價錢優,容易買,三是電流規格倍增。 研究了一會...這結構,接腳線徑 0.8mm 可導入原整流二極體孔位,結構不同需做做手工。
四接腳用工具前折折、後折折,一根根調到可接觸對應焊點。 花了些時間調整接腳與零件站姿,再次檢查對應焊點,確認好就焊接四個點。
如下面的照片
神經繃緊的送入市電..好,沒有火花與爆聲,靜悄悄如以往,拿電表量測與確認待機電壓無誤! 嘗試開機看到 LED 正常顯示字幕,也同樣執行程序如未改時,此刻確定修改成功了!! 開心! 懷著期待之心放入 CD,當喇叭發聲,再構成音樂時..很明確,應盡早修改這兒的!!
直觀聯想的形容是..就如喇叭能否被推到正常表現般,力感與規模的展現,再來更多細節被推出來了!
而這是在修改 E53,不是修改擴大機!! 初次體驗到整流二極體的不同,竟給了這般明確的變化!! 原來 E5300 一直在節食狀態呢! 即便原來的規格 110/220V 1A 看似充足,實測上卻非如此。 那現在 E5300 吃的夠嗎?
不知道,或許脫離節食狀態了。 這重大突破讓我再次上路,且擴展、踏入到不斷挖寶的新地圖!!! 相關種種非三言兩語可述,就留待之後慢慢寫吧!
寫到這,要做些釐清、區別、事件因果和時序的整理。
2016-0212 => E53 初改四零件,修改路線轉為 調整電源板(嘗試調整 AC 轉 DC 路徑上的零件)。
修改的零件為 CX801S,CX802S,DM806,CM804
2016-0224 => 針對 CM804 比較更換不同品牌和規格零件的聽感差異。
2016-0228 => 意外發現的驚喜,幾公分的不同也帶來全面提升。
2016-0302 => 開始整理 CM804 測試過的電容清單(共10款)。
2016-0502 => E53 開機不正常,電源持續開開關關(CD 可能旋轉一陣就關機),待機電壓起伏不定,IC 出現燙手溫度。
更換的零件為 ICM801 (托 Yoman 贊助的電源板上零件,更換後運作正常)
2016-1011 => E53 主電路板出狀況(兩片狀況類似),12V 待機電壓飆高到 19~2?V,另一顆 IC 同樣有不低的溫度。
問題的零件為 IC9 (更換零件無用,需有設備能寫東西進 IC9)
*** 從入手 E5300 後,第一片陣亡的主電路板。
2018-0205 => S 機在手邊當參考機。 分享與更新 2016-0228 後續相關體驗、背景與細節。
修改的位置為 跳線 J3,J21,J23,J5 (跳線與焊錫都能產生差異)。
2018-0313 => 最後一次更新測試過的電容清單(共39款)。
上面這些為 E5300 轉換修改路線到 調整電源板 後至 2019 左右的歷程摘記。
2019 年前我自己確認 E53 需加強散熱的項目
1. 改善主晶片 IC1 的散熱片
2. IC9 需增加散熱片(已補強)
3. ICM801 需增加散熱片(已補強)
從幾年持續、斷續的使用(陣亡)經驗、實驗與測試、觀察和推測 E5300
若以 110V 的使用條件下,推測零件風險高低
IC9 > IC1 > ICM801
若以 220V 的使用條件下,推測零件風險高低
IC9 略高於 ICM801 > IC1
IC9 為最高風險零件的原因是
1. 無法以更換元件的方式回復功能
2. 為 E5300 核心運作零件,沒了它 E53 就廢了!
ICM801 為次高風險零件的原因是
1. 220V 的使用條件下會產生高熱,無散熱片會加極速零件老化。
2. 為 E5300 核心運作零件,沒了它 E53 就無法過電。
3. ICM801 更換零件後可回復功能。
2017 E5300 修改停滯期前 => IC9 陣亡一,ICM801 陣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