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 vs 音樂廳小弟一直猶豫要不要寫這篇,因為難以想像,又擔心誇大其詞。
ArchQ 發展至今,接近一年,而Kernel到6.0.1也調校的差不多,加上硬體升級至Intel 12代 i5,對小弟而言已經到彼岸了。
為何說已到彼岸?因為聲音的表現,讓小弟知道真正到位了。
其一,聽久不膩也不累。其二,幾乎每張唱片都好聽!
但真正關鍵是,整體系統能播放出「音樂廳」的效果,終於讓小弟覺得可以休息,無需再調整什麼了。
相較之下,才不到兩個月前,它仍是「音響味」的聲音;如今,已是「音樂廳」的聲音。
在單一或少數樂器的演奏聲,在空間中迴盪的殘響刻劃出音樂廳空間,可以很輕鬆的表現,即使微弱的琴聲也是。
可以感受到是音樂家在音樂廳內某個位置演奏發聲,而不是在某個空間內有個樂器發聲。
當然的,96K錄音的CD會有殘響略為誇大的效果(Box也提過),有時也讓小弟誤以為是不是系統太過度表現。
但是如果用88.2K的錄音,會顯得非常自然。
如這張88.2K的錄音,會像是在咖啡廳中喝咖啡聊天,有樂團在旁演奏,身如其境。
說了這麼多,主是表達追求「音樂廳」效果是可能的!
小弟先簡述幾個處理方向:
1. ArchQ,單機就可達成,小弟也是單機,比雙機好處理,變數也小。
2. PC的BIOS要調,CPU & RAM 電壓越低越好,效能是其次。
3. Real Cable USB 線 + USB 2.0卡(最優),或 Intel 認證的 TB4線 + USB HUB
以上兩者可以達到聲音寬鬆的效果,而ArchQ 又不失動態,以往是兩難全。
4. 良好的供電:音響大部份都是處理電的問題。PC的電源供應器選好一點的;線材小弟都是用香堡寶,沒得比較是否是必要。
香堡寶的好處是聲音連續性高,樂器的紋理質感表現佳。大電容不是必須,小弟沒有足夠的空間可用。
能達到這個境界,除了不少誤打誤撞,如有神助外,也要感謝各方的樂友協助:
Tetsuka: 不厭其煩的各種版本測試,外加總能挑選到便宜好用的硬體。
Higuma: 提供寶貴的耳朵和BIOS調校經驗,讓小弟少走很多冤枉路,甚至走錯也不自知。
Silaslin: 提供不少Linux技術經驗,更是讓小弟有喝不完的咖啡。
....
當然也很多樂友回饋使用的經驗,讓小弟能更精進。
MPD&ArchQ@Intel12600(AX1600i) -> McFifo(GaN140W) -> Audiomat Maestro 4 Reference -> Audiomat Sopos -> JMR VOCE Grande; STSD香寶線、大寶喇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