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ox & bchsieh
先說明,我未否定 sorry 機是更好的選擇。
相對的,我的思考點是 本質(主晶片與架構..) <=> 電源,各別影響的程度與可能性。
為何在思考這..
S 機的聲音我聽過了,且聽了一小段時間(也趁機比對了電源更換的差異)
引出來的有趣處
1. 沒顯示字幕=> 減少額外的轉換與控制晶片。
2. 使用外接式DC電源 => 減少整組 AC/DC 轉換電路
上兩點設計上的改變,推測都是為縮小機體尺寸的決定。
也因這兩點,讓 S15 & E53 在 電源可能性 上產生巨大差異。
S15 & E53 在原廠組合下,即便兩機本質上同等(何況並非如此),S15 就已有 電源設計上 的優勢。
那 S15 成為更好的選擇,也就不太令人意外了!
回到聲音部分,初聽感覺頗明確,空間的大小、定位的感覺,還有場形內的透度。
這幾點可能歸類於 本質上的進步,但我覺得時序上的精準度仍有不及。
而奇妙的地方是更換電源後,上列的三點出現改變.. 不是全面變好。
這現象讓我想到 E53 實驗中遇到的 更換電容後產生的頻段變化。
寫到這,必須再提一下之前寫的 E53 對 更換電源零件很敏感 這點
相較於 S15 更換整個電源,兩機對電源都敏感。
S15 看大家的討論,對 MSP600 頗滿意,不論是 12V 版或 5V 版。
E53 我自己的經驗,用 MES 都仍感不足,也許 ripple 不是主要影響點..
也許該找機會試一下 MSP 在 NANO 上的影響,或許能有更多想法?
上列的是疑問,而某種執著讓我想著 E53 本質上仍有潛力,真的差 S15 很多嗎?
電源的差異,則是另一個可討論處。
至此的種種,才是我詢問測試時,電源相關設定的原因。
某種程度上 S15 有 外掛,掛越多.. E53 自然越不足。
而我希望盡可能了解 S15 & E53 本質上差多少?
關於 De-jitter 與 訊號重整 這部分。
頗久前我曾在友站文看到人寫出使用 De-jitter 產品 在 E53 的同軸,而其實測是正面的助益。
雖說記得此事,但沒在這寫的原因不外乎
1. 忘了
2. De-jitter 產品入手難易未知
3. 其聽感是否符合 STSD 需求未知
4. 光之前的 DLNA 就摸不完了
5. 需要的花費可能不低
這次 S15 倒把這類觀念再拉出來,且延伸到 HDMI 影音分離上..
感謝 bchsieh 不斷實作與分享,也要感謝當初把 bchsieh 拉入 STSD 的人。
這部分的概念,之前 psycho 在宣導使用 USB Hub 時,不也基於類似的想法?
但至此曾有多少人是抱持負面想法與意見的? 更有甚者是直接否定..
看到這類應用出現在 STSD,頗有些感慨呀!!
我想有些點還是可考慮的..
1. S15 本機上的時脈修改
2. 訊號延遲對聲音的影響? (曾看過不少人提到這點)
那接下來會有人辦 HDMI 方盒的團購嗎?
S15 對我仍有一大缺點,它不支援 DLNA,所以 E53 還是有用處的,哈哈哈!
最後 Audiomat 有它的 尊嚴,那 E53 是否有它應得的 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