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再一套巴哈無伴奏?"
這是主唯當年對這套無伴奏的破題,可當初我先後收藏了
Pelassy, Nicolas, Hirshorn這些傑出的版本,再多收一套實在
讓我排不進購買序列中...尤其店內永遠有買不玩的口袋名單.
直到今年,因為在youtube上欣賞到Beyer的演奏才收了這套,
也總算理解了主唯的意思.
一般來說,我印象中的無伴奏演出,差異多是在氣韻音色以及
樂句長短快慢的處理上,少部份能把雙弦複音聲部拉得清楚分明
就更是傑出的演奏.但Beyer的這個版本,或許是因為她現代小提琴
演奏家身份的關係,卻是在複音聲部的結構上大做文章.我不懂譜,
不知道她是否動到了作品原貌,但就聽感上,她很明顯得企圖將這種
複音結構的分離度拉到極限,在這同時還要能保有樂句的流暢性與
古典美感,否則就真成了實驗音樂.這樣的改變使得整部作品產生了
很大的新鮮感,美感風格或許還是那樣,但結構的分拆卻讓人產生了
這是雙提琴奏鳴曲的錯覺,這與我們常見的另一種演奏,企圖將複音
結構全融成一個單聲部,的方向完全不同.
總結來說,這不僅是一套新奇的版本,也是一套在美感上有充分展現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