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k520 寫:我自己的經驗 使用設計良好的法國器材(micromega , audiomat , j.cverdier , JMR , P-E leon等)
在器材上面墊一般音響玩家常用的重物調音, 都會導致泛音能量的消失
當聲音過分強調基音時 , 進而有種定位明確&聲線清晰的感覺 , 但久聽之後會顯得呆板不耐聽
聲音的情感或變化音色是纖細的藏在泛音裡
這些設計者絞盡腦汁的要將泛音盡量完整重現 ,就是多了一層現場音樂的聆聽底蘊
這些錄音中或器材播放出的泛音 , 台灣很多音響友會認為是毛邊.型體感不明確 ,甚至一概形容 "法式浪漫" ?
我想這是調音出發點和播放錄音軟體的不同所導致
如果能有現場音樂的音色來當基準 , 想許多問題都不攻自破
設計良好的音箱特性當然就不在話下
利用揚聲器的結構、材料表現好聲音真的不簡單
只是有玩的空間,中低階器材就來玩玩何妨
就我提到之前的那對揚聲器,確實在壓重之後就好很多聽了也不會膩,不是只有俗稱的毛邊問題而已,還有音像上飄的現象
那是8吋低音二音路仿同軸,正面還用鋼琴烤漆,但可能箱板材料不太好,抱起來雖然也有點重量但就8吋落地型而言我是認為太輕
我還玩它的低音反射孔,二十幾年前剛流行低音反射孔,就納悶為什麼以前的喇叭沒這玩意也聽得好好的
索性把它塞住看看,那聲音就真的呆掉了,也注意到低音單體的衝程因為箱體密閉而被壓縮了,那個洞還是留著舒服
十幾年前再添購的新揚聲器就截然不同的設計,箱體抱起來就是比先前8吋那對結實,這對就玩不出甚麼把戲了
6吋中、低音單體,三音路,低音反射孔在後方,有內隔板區隔低音/中高音,可以玩Bi-Wire
會過分強調基音嗎? 我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問題
一是利用揚聲器材料結構特性渲染就如攝影加上後製,做得好當然就有迷人的聲音,但大部分的中低階揚聲器是因為設計簡陋而聽出音箱的不良影響
二是盡可能地減少箱體對聲音的影響,忠實還原訊源,鑑聽喇叭走的就是這條
曾經耳朵靠近B&W801聽小提琴獨奏(就是好奇那麼大顆的低音箱如何表現高頻的小提琴),在低音單體前聽到的竟是木頭的磨擦聲 ~~雖然細微,但這應就是高頻卻有寬闊音場的關鍵
再提到泛音,我認為訊源的影響才是關鍵,缺乏泛音的訊源確實需要在揚聲器這個能量轉聲波的關卡來彌補
所以播放CD結實的音像就容易感覺缺乏泛音,然而LP亂度無窮大沒有取樣率的問題,尤其MC唱頭頻率響應動輒25、30kHz以上正是泛音活躍的頻段
人耳雖然研究說20kHz以上的聲音就聽不到了,但我認為高頻聽不到的聲音還是有影響聽覺的
就如480P的投影機,晶格就是480P而已,但1080i的訊號送過來就是跟480P的呈現不一樣
我那對落地喇叭在壓重後就有感受到CD跟LP的差距擴大了,LP的空間感並沒有限縮很多,當然...中低階的輕盈唱盤很少避得了回授的影響,這也是給訊源加油添醋的原因
SACD風行時曾帶過一片只是鋼琴獨奏到音響展的攤位試聽,那部SACD(也沒記甚麼型號)我買不起,別說SACD解碼,就連CD解碼都很迷人
但聆聽同一張的SACD跟CD層就是感受到SACD頻寬、音場寬闊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