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器材上面墊一般音響玩家常用的重物調音, 都會導致泛音能量的消失
當聲音過分強調基音時 , 進而有種定位明確&聲線清晰的感覺 , 但久聽之後會顯得呆板不耐聽
聲音的情感或變化音色是纖細的藏在泛音裡
這些設計者絞盡腦汁的要將泛音盡量完整重現 ,就是多了一層現場音樂的聆聽底蘊
這些錄音中或器材播放出的泛音 , 台灣很多音響友會認為是毛邊.型體感不明確 ,甚至一概形容 "法式浪漫" ?
我想這是調音出發點和播放錄音軟體的不同所導致
如果能有現場音樂的音色來當基準 , 想許多問題都不攻自破

hbk520 寫:我自己的經驗 使用設計良好的法國器材(micromega , audiomat , j.cverdier , JMR , P-E leon等)
在器材上面墊一般音響玩家常用的重物調音, 都會導致泛音能量的消失
當聲音過分強調基音時 , 進而有種定位明確&聲線清晰的感覺 , 但久聽之後會顯得呆板不耐聽
聲音的情感或變化音色是纖細的藏在泛音裡
這些設計者絞盡腦汁的要將泛音盡量完整重現 ,就是多了一層現場音樂的聆聽底蘊
這些錄音中或器材播放出的泛音 , 台灣很多音響友會認為是毛邊.型體感不明確 ,甚至一概形容 "法式浪漫" ?
我想這是調音出發點和播放錄音軟體的不同所導致
如果能有現場音樂的音色來當基準 , 想許多問題都不攻自破
STSD 寫:前面說過那天聲音像是CAS的事。
一種四平八穩、飽滿,卻沒有活力與進行感的聲音。
這應該已經確定是來自頻段的缺失與不平衡。
但CAS的聲音又不太一樣,它在呈現細節上,資訊量並不充足、且會移到更中頻的位置。
這是就我所聽過的經驗範圍而言。
更早前換數位線的經驗。
每條線,在做為訊號線(訊源-擴大激)時的特徵,也會是做為數位線的特徵。
也就是說,無論這條線傳導的是類比或數位資訊,走向都是一致的。
並且,線身結構與阻抗反而影響不大。
非常奇特的,在數位端所觀察到的各類狀況,都是類比式的,也能用類比的方式去理解。
STSD 寫:poki 寫:STSD 寫:OPERA加上QUATTRO+幾乎是無懈可擊,有這麼好的後端,為前端所作的投資才有意義啊。
這最後一句跟上面好像沒甚麼關聯性
是寫給某人的留言嗎?
是一種遙遠的呼喚,給未來的留言。
poki 寫:[恕刪]
其實主惟說的這段話我一直記得
所以我在聽cat的時候一直很謹慎
我好奇的反而是
當初psycho到底是帶甚麼樣的硬體去踢館的
讓主惟有這樣的聽感........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5 位訪客